All posts by toor

冥界守護神 玄壇真君趙公明

玄壇真君,俗稱趙公明,為道教中的護法神,亦被視為「武財神」,在民間信仰中享有極高的地位。

據《三教搜神大全》所載,玄壇元帥的真名為趙朗,字公明,出生於終南山。在秦朝時,他隱居山中,勤修道法,功行至圓滿,因而得到玉帝的旨意,被召為神霄副帥。其神職為正一玄壇元帥,是道教中地位崇高的神祇之一。

元帥的形象和履行的職責有著細緻的描述,頭戴鐵冠,手持鐵鞭,象徵著金合水炁之象。面容黑色和鬍鬚代表北炁,跨虎象徵金象。這樣的形象構造意味著他的位階在乾卦,即金合水的位置。元帥的負責事務包括策役三界,巡察五方,提點九州,並擔任直殿大將軍,北極侍御史。他的府邸位於太華西臺,掌管著重要的賞罰之務,包括公平解決冤抑、神助解釋訟糾、平撫生意買賣等。

玄壇元帥在信仰上有廣泛的影響力,被視為神明中的「武財神」。在中國大陸的一些地區,信徒認為他是回族人,禁食豬肉,因此以燒酒和牛肉祭祀,這被稱為「齋玄壇」。

在臺灣,他被尊稱為「玄壇爺」,是當地風俗信仰中的重要神祇之一。每年正月初五,臺灣一些廟宇舉辦「炸玄壇」的活動,信徒以鞭炮對著「玄壇爺」投擲,以求神明的庇佑。這一活動象徵著對玄壇元帥的敬畏和祈禱。

總的來說,玄壇真君趙公明在道教中扮演著冥界守護神的角色,廣受信徒崇敬,並在民間信仰中擁有豐富的神話故事和傳說。

武財神玄壇真君:道教宇宙守護者的神聖化身

《玄壇真君》是道教護法神之一,全名上清如意金輪院正一玄壇趙元帥,通稱玄壇真君或趙公明,俗稱武財神。根據《三教搜神大全》的記載,他姓趙名朗,字公明,是一位來自終南山的修道者。在秦時,他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行深厚,最終被玉帝召為神霄副帥。

玄壇元帥的神職非常重要,他受命策役三界,巡察五方,提點九州,為直殿大將軍,北極侍御史。他的職責包括掌管龍虎玄壇,實行賞罰,處理人間的冤屈和善惡報應。玄壇真君上奉天門之令,服色金合水炁,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象徵金遇水之象。他的形象黑色且有鬍鬚,代表北方炁。此外,他騎虎,象徵金象。元帥上奏玉旨,充正一玄壇元帥,以純一不二的原則為宗旨。

在信仰方面,玄壇真君被視為武財神,被民眾尊奉為神明。在中國大陸風俗中,有人認為他是回族人,不食豬肉,因此以燒酒、牛肉祭祀,稱為「齋玄壇」。而在臺灣,尤其是閩南地區,他被尊稱為「玄壇爺」,信眾會舉辦「炸玄壇」的活動,藉由鞭炮的聲音來溫暖玄壇爺,以求得保佑。這一活動通常在農曆正月或元宵節舉行。

總的來說,《玄壇真君》是一位在道教中地位崇高的神明,以其武財神的身份,被民眾視為祈求保佑、驅除邪惡的信仰對象。他的神職涵蓋了宇宙的方方面面,並在民間信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二郎神》:神秘的水神與多重身份

《二郎神》是中國道教與民間信仰中的一位神祇人物,又稱川主、顯聖二郎真君、二郎真君等,被視為灌江神、昭惠靈顯王等多重身份。他的信仰根源於四川地區,最初與李二郎等人物相關,後來在漫長的發展中,形成了多樣的神話傳說。

起源中,李二郎是秦朝李冰的次子,以協助父親斬殺蛟龍、平定水災而聞名。其信仰起源於唐朝之前的四川地區,並在北宋時期傳播至全國各地。然而,二郎神的形象和神格也受到其他歷史人物和神祇的影響,例如趙昱、鄧遐、謝玄等,形成了多樣的崇拜傳統。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二郎神的信仰不斷豐富和演變。他被視為水神、農神、武神、雷神、酒神、戲神、音樂神、狩獵神、蹴鞠神、兒童保護神等多重身份。他的職掌十分廣泛,包括水利保護、防止水災、農業收成、武力保衛、雷雨驅散、戲劇藝術等多個領域。

有趣的是,二郎神還與祆教的神祇有所聯繫。根據研究,他的形象可能受到波斯祆教風神維施帕卡神的影響,這表現在他的外貌、手持的武器和其他特徵上。

二郎神的信仰在民間十分興盛,不論是農村還是都市,都有其廟宇和香火。宋朝時期,二郎神被納入朝廷祀典,詔修神保觀,成為正統的官方神靈,享有王爵之尊,並在歷代中受到尊崇。

總的來說,《二郎神》的信仰源遠流長,其神秘的身份和多重職掌為中國民間信仰和文化帶來了豐富的元素。這位神祇的形象和傳說,不僅反映了當地人民對水利、農業、武力等方面的崇拜,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信仰體系中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青山靈安尊王:福建守護神在臺灣的傳承與擴展

青山靈安尊王,又稱青山王或靈安尊王,是福建泉州三邑惠安縣青山的守護神。這位神祇除了原有山神和行政神的神格外,還擁有司法神的職能。祂的神誕在農曆十月廿三,通常在此之前就有暖壽典禮,同時祂經常參與出巡、暗訪等活動,主要目的是審視轄區的善惡,緝捕惡鬼凶神。

青山王信仰在臺灣得到擴展,尤其以臺北市的艋舺青山宮最為著名。根據日本學者鈴木清一郎的觀察,《臺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一書中指出青山王在代天巡狩方面的職能與王爺信仰有所關聯。泉州三邑移民在臺灣的開墾帶動了青山王信仰的擴大,使其成為當地一個重要的神明。

根據傳說,青山王的起源有兩種版本。一說是東漢、三國時代孫吳將領張悃,因為正直廉潔、智勇雙全而受到當地人的愛戴。張悃死後,每年春秋都有祭祀儀式,並在新官上任時備牲醴致祭,祈求民安物阜。另一說是五代十國「閩國」的將軍張悃,他在青山附近紮寨防備海盜,死後屢屢顯靈,因而被稱為「青山王」。

在臺灣艋舺,傳說青山王曾在日治時期的聲色場所附近顯靈,每次黃昏之際,當風塵女郎開始招攬客人時,青山王就在此時顯靈,嚇得那些女郎紛紛避走。

《廣澤尊王》:南安守護神的神聖傳說

廣澤尊王,又稱保安廣澤尊王、郭聖王,本名郭忠福,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一位神明,具有翹右腿、垂左腿的獨特形象。生前是五代時期福建南安的一位牧童,後來蛻化成神,成為南安當地的鄉土守護神,並在清代獲得官方敕封。

郭忠福的孝順和善良讓他在生前就被當地人敬仰。他在福建南安放羊,總是思念雙親,並在清溪放羊時得知父親未得安葬,於是找到合適的地點安葬,顯示他的孝順和愛護家人。另一版本則說郭忠福在楊家放羊時,得知母親選擇「萬代封侯」的命運,因而得知安葬之地。這段故事體現了他對父母的愛戴和順應天命的品德。

在十六歲時,郭忠福帶著葫蘆和佛經登上郭山山頂,坐在古藤樹上。他的神聖體現在玩伴看到他盤坐、面色通紅的情景。此後,他的塑像通常呈現盤右腿、垂左腿的特殊形象,因為在當地的傳說中,他的母親曾經伸手拉他的左腿。

郭忠福在逝世後經常在夢中顯靈,因此當地人在郭山上為他建立了將軍祠。宋代時,他顯靈保護鄉里免受土匪侵擾,並在大雨中化身為白衣騎白馬的神將,引誘匪賊渡河而獲得勝利。宋室感念他的功績,先後三次對他進行官方的敕封。清代時,他更頻繁地顯靈,包括平定叛亂、消防災等奇蹟,也獲得了保安的封號,全名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

廣澤尊王的傳說還牽涉到他的家庭生活。他與一位黃姓女子許嫁,後來傳說中的妙應仙妃即為這位女子。傳說中,妙應仙妃走進郭將軍廟後突然仙逝,成為郭將軍的神妻。此外,他還有十三太保,是他與妙應仙妃的十三個兒子或是他的分身。

綜合上述,廣澤尊王信仰在南安地區根深蒂固,其神聖傳說融合了孝順、英勇、聖靈的元素,成為當地人心目中的信仰中心,並隨著移民遷徙而傳播到台灣、香港和東南亞等地,廣泛影響著眾多信徒。

法主真君 — 降妖伏魔的神通道士

在道教信仰中,法主真君,俗稱法主公,是福建永泰縣出生的道士張慈觀的神格,以祂善於咒語和法術而成為道士的守護神。流傳於福建、廣東等地的法主公信仰,尤其在泉州安溪族群聚集處深受推崇。

張慈觀,被尊稱為張真人或張聖者,據說生活在北宋時期,是一位道教僧道兼修的道士。相傳他具有神通,能夠除妖伏魔。清高宗乾隆年間的《德化縣誌》中,描述了他在蕉溪山石鼓岩見到夜晚火光晶熒,因此前往消除當地的魅魍。這種神奇的經歷成為他崇高聖潔形象的一部分。

傳說中,法主真君曾與結義弟兄協力,跳入九龍潭石牛洞潭水中,以利劍將福建永春的蛇精剿滅。因此,在許多廟宇中,法主公的塑像呈現一手持劍,一手握蛇的形象。這個故事使他成為降妖伏魔的大神,羽化後被視為當地的神明。

不僅如此,法主公在民間傳說中還有其他英勇事蹟,如除蝗災、降伏螃蟹精、捉拿雷神、解救民眾免於瘟疫等。張真人以其神通和法術的優秀表現,成為人們仰望的保護神,為眾多信徒帶來救贖和希望。

法主真君的信仰源遠流長,被視為降妖伏魔的神通道士,廣受福建、廣東一帶信徒的愛戴。法主公的故事,融合了神秘的超自然元素,豐富了中國道教信仰體系,成為道教主題中一個引人入勝的神祇。

臨水夫人:福建婦女的守護神

臨水夫人,又稱順天聖母太后元君,是福建閩東地區閩江流域的民眾所崇奉的神靈。此信仰源於福州府,成為當地守護神,也在臺灣、東南亞等地廣泛受信奉。陳靖姑,她的道名,相傳生於唐朝,為閭山派的女道士。生前行善事,歿後成為神靈,被尊稱為臨水夫人,以護佑孕婦、順產保胎聞名。這項信仰在臺灣有著一百三十多座廟宇,其中臨水祖宮是臨水夫人的祖廟。

陳靖姑的生平故事令人傳頌。她生於唐代,幼年拜師閭山感天大帝門下,學成後嫁予士紳劉杞。傳說她能降妖伏魔,並在懷孕之身時祈雨抗旱,為民眾除害,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英勇且慈悲的形象使她成為婦女、兒童的保護神。

臨水夫人信仰的神祇體系龐大,包括太聖父母、靈通三舍人、配祀神如白馬王、吳陽王、太保等。其中,協惠將軍因協助陳靖姑除妖降魔,尤以保護兒童聞名。另外,臨水夫人的神祇還包括三十六宮貴妃、七十二苑玉女,主掌生育各環節,被視為護胎救產的神明。

這個信仰在當地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福建各地的廟宇都在不同程度上延續並發展著這一信仰體系。此外,臨水夫人的信仰也涉及到其他神祇,如聖恩佛祖會順天聖母。福建民間故事中,臨水夫人的形象深植於人們的心中,成為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開漳聖王:漳州開拓之英雄,福建漳州人在臺灣的祖先之神

陳元光,又稱威惠聖王、聖王公、威烈侯等,是中國福建漳州地區的開發功臣,因其對當地的經濟建設和人民安定作出卓越貢獻,成為當地人民感念的神祇。他的事蹟傳說有三種版本,每一個版本都強調了他在漳州地區的重要地位。

根據第一個傳說版本,陳元光是唐僖宗時期的進士,曾率軍平定漳州地區住民的反抗,並積極進行經濟開發。他的傑出表現使得人民感念,死後被封為威惠聖王,成為當地的守護神。

第二個傳說版本則描述陳元光的父親陳政為唐末衛戍福建將軍,病故後由陳元光接任,他成功平定潮州盜匪,並提出在潮州與泉州之間設立漳州的建議。經過開發後,漳州地區成為漢人的居住地。

第三個版本則強調陳元光是五代閩國王審知的大將,他開拓了龍溪、漳浦、南靖、長泰、平和、詔安、海澄等七縣,並設置了漳州府。他帶領漢人移居,成為當地的奠基人。陳元光死後,被人民供奉為開漳聖王。

清代時,大量移民自福建、廣東地區來到臺灣,使開漳聖王成為漳州人在臺灣的祖籍神,受到熱烈的祭拜。在全臺許多廟宇中,供奉開漳聖王的有60餘座,其中以基隆地區最為著名。基隆的廟口夜市即以供奉開漳聖王的廟為地標。

匠心之神 魯班公的傳奇

魯班公,又稱巧聖仙師,是中國文化中備受尊崇的職業神之一,被視為工藝技藝的守護神。他的神話故事自古迄今廣為傳頌,深植於民間信仰中。

據古籍記載,魯班公的本名為公輸班,又有字依智之稱。在神話傳說中,他以超凡的技藝和智慧脫穎而出。傳說中,他曾以驚人的手藝在趙州大石橋下托住整座石橋,背負著五湖四海、水和日月的沉甸甸重擔。

魯班公被視為匠人之神,他的神聖技藝使他在中國的匠人和工匠中享有極高聲望。他的神威不僅在技藝上饋贈,更在他背後的神秘祭祀中體現。根據敦煌文獻,早在唐朝,就已有相關祭祀活動。明代的《新鐫京板工師雕鏤正式魯班經匠家鏡》更詳細地紀錄了當時工匠向魯班公行春秋二祭的儀式。

在台灣,魯班公的信仰更是深入人心。各地的魯班公會在每年的魯班公的聖誕日,即農曆五月七日前後,舉行盛大的祭祀和聯誼活動,表達對神明的崇敬之情。

此外,魯班公的影響還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木匠、土木建築者在施工時常使用被稱為「文公尺」的魯班尺,這種尺具有吉祥的量度,並被視為帶有神聖庇佑的工具。文公尺的使用不僅體現了技藝的尊嚴,更蘊含了人們對於神明庇佑的信仰。

魯班公的神話故事和信仰傳承至今,彰顯了匠人精神在中國文化中的深厚根基,也是匠心獨運的楷模。

神聖傳說:天醫真人的神祕旅程

在神話中,存在著一位神秘而卓越的天醫真人,他被視為醫療之神,擁有治癒一切的神聖能力。他的傳說成為世代相傳的神話,深植於人們的信仰和心靈中。

天醫真人的故事開始於遙遠的神界,那是一個充滿神祕力量的境地。據傳,他是由神明孕育而生,身具與眾不同的醫療天賦。他的目光透視著人間的痛苦和疾病,他的手能治癒一切的病痛,他的存在如同一道光明,照亮黑暗的世界。

天醫真人的神聖旅程帶著他走遍神界和人間。他在神聖的花園中學習草藥的奇妙力量,領悟自然之道,並且在神明的啟示下悟得治癒的神秘技法。然而,他並非只是停留在神聖之地,他決定降臨凡間,將神聖的力量帶給需要幫助的眾生。

在人間,天醫真人的傳奇迅速散播,他的名字成為人們心中的信仰和希望。他漫遊於古老的城鎮和偏遠的村莊,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醫術。每當他的藥方治癒了重病纏身的患者,他的聲望就在人們之間傳遞,讓他成為神話傳說中的救世之神。

然而,天醫真人的神聖旅程並非一帆風順。他也遭遇了許多考驗和試煉,有那些試圖挑戰他神聖地位的勢力。但他以堅定的信仰和深邃的智慧,一一克服了這些困難,使他的神聖之旅更加堅不可摧。

天醫真人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之一。他的故事教導人們,無論在多麼艱難的時刻,信仰和愛心都能成為戰勝困難的力量。天醫真人的神聖旅程,不僅是一段傳說,更是啟示人們心靈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