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toor

孟婆:遺忘之神,管理生死輪迴的關鍵角色

孟婆,中華民間信仰中的遺忘管理者,同時也是地府的年長女神。據傳,孟婆於古代誕生,她生前以不回憶過去、不思考未來的心境,專心勸人行善。她姓孟,名字不詳,因此被稱為「孟婆」。進入修行後,孟婆最終得道,上天賜予她特殊使命,成為遺忘之神,並在地府建起「醧忘台」。

地府中的孟婆負責確保所有前往投胎的鬼魂都能忘卻前世和地府的一切,以避免投胎後的愛恨糾葛。根據民間傳說,孟婆提供一種被俗稱為「孟婆湯」的迷藥,鬼魂在她那裡飲用後將立即失去所有記憶。這成為了通往來生的奈何橋上的一個重要儀式,鬼魂在離開地府前必須喝下一碗孟婆湯,確保過去的種種經歷都被洗去,讓他們可以安心投胎。

根據《閻王經》的描述,當鬼魂在地府經歷十殿閻君的拷問和受刑後,由第一殿、第二殿等依序解送,最終交付給轉輪王。在第十殿,鬼魂需要走過第六橋下的醧忘台,飲下孟婆湯,使其忘卻前生的一切,為投生做好準備。

孟婆的神話故事反映了對於生死輪迴和遺忘的宗教觀念,她的存在在中華文化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引發人們對於死後世界的思考和想像。

酆都大帝:地府統治者的道教主宰

酆都大帝,又稱酆帝或酆都爺,是道教崇拜的主宰神之一,被視為地獄的統治者,主持著十殿閻君的事務。在道教的信仰體系中,酆都大帝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被尊奉為地府的主宰,擁有保佑生人吉利和維護死者安寧的神職。他的誕辰日為農曆九月初九,而在道教的超渡法會上,常會擺設其神像,以祈求祂的庇佑和超渡亡靈。

酆都大帝的神職涵蓋了地獄的統治和十殿閻君的主持,被認為擁有超凡的權能,能夠影響生死輪回。道教教義中,酆都大帝的地位源遠流長,早在南朝時期,道教大師陶弘景就在其著作《真靈位業圖》中提到了「酆都北陰大帝」,將酆都與北方的羅酆山聯繫在一起。羅酆山被描述為有六天宮,分別稱為「紂絕陰天宮」、「泰煞驚事宗天宮」、「明晨耐犯武城天宮」、「恬昭罪氣天宮」、「宗靈七非天宮」、「敢司連宛屢天宮」。根據信仰,普通人死後會先到第一天,而生前有道德行為的人則可直接前往第三天,顯示了酆都大帝在生死輪回中的司掌地位。

酆都大帝的崇拜和信仰,不僅體現了道教對於陰司神明的重視,也承載了人們對於生死、輪回的敬畏和追求超脫的信仰追求。在道教的豐富神靈體系中,酆都大帝作為地府的主宰,象徵著生死之間的神秘力量,對信徒的生活和死後有著深遠的影響。

神威鍾馗:中國神話中的驅魔之神

在中國神話中,鍾馗是一位專門鎮宅驅邪的神祇,其形象威武果敢,成為了眾多信仰者心中的保護神。他的形象豐富多彩,不僅展現了他的威猛形象,還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風貌。

鍾馗的形象大多為虎背熊腰,豹頭彪面,鷹鼻鯨口,龍額魚眼,臉上大把虯髯,這種威嚴的外貌讓人感受到他的神威。古代他最經典的形象是穿著藍袍,戴著破帽,形象獨特。而今日,人們更常見的是身著朱紅色官服,頭戴烏紗帽,手持劍或扇,踏著惡鬼,威風凜凜。他身邊常有小鬼陪伴,俗稱「五鬼搬運」,代表降伏五瘟神,帶有祈求運財和賜福的寓意。

在信仰方面,鍾馗的祭典日通常在除夕和端午節,這兩天民間會懸掛鍾馗畫像,相傳能夠在除夕日驅逐惡鬼,在端午節驅逐瘟神。宋神宗時期,官員們甚至被賜予鍾馗像,以求祈福。

在閩南以及台灣的民間信仰中,有一種被稱為「跳鍾馗」的儀式。在節慶、法會或發生意外的地方,道士或藝師會打扮成鍾馗的模樣,手持寶劍比劃,有著驅邪的儀式。另外,也有使用懸絲傀儡來模擬鍾馗的動作,這在民間傳統中廣受歡迎。

總的來說,鍾馗作為神話中的驅魔之神,其神威不僅體現在外表的威武形象,還體現在信仰者對他的深厚信仰和祈禱。他在中國文化中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守護神。

「四大天王」 – 佛教天神的守護之力

在佛教的世界中,有四位被稱為「四大天王」的天神,他們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這四位天王是二十諸天中的重要成員,負責守護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和北俱蘆洲,分別擁有獨特的特徵和責任。

東方持國天王,身穿白甲冑,手持寶刀,具備慈悲和保護眾生的能力。他的形象在中國佛教中可能呈現為手持琵琶或阮琴,象徵風調雨順,表現出應對變化的平和法則。

南方增長天王,身穿青色甲冑,手持戟,具有傳令眾生和增長善根的功能。在中國佛教中,他的形象可能呈現為手握寶劍,象徵對抗煩惱和保護佛法的智慧劍。

西方廣目天王,身穿紅色甲冑,手持書與筆,具備淨天眼觀察世界的能力。他的形象在中國佛教中可能呈現為手纏一條龍或蛇,同時手持寶珠,象徵對抗世間變化的力量。

北方多聞天王,身穿綠色甲冑,右手托寶塔,左手持三叉戟,具有聞名於四方和保護人民的能力。在中國佛教中,他的形象可能呈現為左手臥銀鼠,右手持寶傘,象徵遮蔽邪神,保護人民財富。

這四大天王的形象通常分列在蓮宗和禪宗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被稱為天王殿。在中國民間,他們也常被認為是「劍琴傘龍」,寓意著風調雨順。四大天王也常見於中國的門神形象,為守護之神而備受尊崇。

在《封神榜》中,四大天王更是被賦予了神話故事中的重要地位,展現了他們在佛教信仰體系中的強大力量和神聖使命。

道教北方大神 玄天上帝降妖護國之神

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是道教中崇尚北方之神祇。其本名為玄武大帝,但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為避諱宋聖祖趙玄朗之名,而正式改稱為真武大帝。通稱包括北極玄天上帝、玄帝、北帝、黑帝等,亦有玄武神、真武神、元武神、玄武大帝、元天上帝、開天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等多種稱謂,俗稱上帝公、上帝爺公、上帝爺、帝爺、帝爺公等。作為道教中的大神,他統領北方,代表著水的屬性,同時也是統領所有水族與水上事物的神明,因此也被尊稱為水黑帝。

玄天上帝的形象多種多樣,常被描繪成二十八宿中的北宮玄武,象徵北方。他是道教中的大神,不僅負責守護北方,還被視為降妖伏魔的神明,以及戰神。在明朝時期,他更是被奉為鎮邦護國之神。

信仰者在玄天上帝的誕辰,通常會於農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進行祭拜儀式,祈求消災解厄,平安順遂。其中,武當山的進香朝拜活動尤為盛大,其他地區也有各種賀誕活動,呈現出熱鬧而壯觀的場面。

儘管信仰玄天上帝的方式可能因地區而異,但他作為道教的重要神祇,一直以來都在信仰者心中扮演著強大而崇高的角色。

《天篷元帥》:北極星宿神的神聖護法

天篷元帥,道教護法神,擁有著豐富的宗教背景和深厚的信仰歷史。作為北極四聖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北斗星宿,後來被尊奉為星宿神,並格化為北極紫微大帝麾下的部將,負責統理北斗及酆都的神將。

在明清時期,由於《西遊記》的流行,人們誤認豬八戒即為天篷元帥,這種誤解流傳至今。然而,真正的天篷元帥作為北極星宿之神,具有獨特而深奧的神秘性質。

在唐宋時代,天篷元帥的崇拜在民間十分盛行,甚至產生了《天篷神咒》的信仰文化。人們相信,誦念這份神咒可以得到神明的庇佑,達到護身祈福的效果。

台灣連江縣(馬祖群島)莒光鄉田澳境天后宮,是一座供奉天篷元帥的廟宇。這尊神祇的形象呈現為紅面長鬚的武將,左手握拳放於膝上,右手持釘耙,顯示出神聖的武力和庇佑的姿態。這座廟宇不僅是當地信仰的中心,更是民眾祈求平安和幸福的聖地。

其中,台灣的道教玉皇玉聖宮也是供奉天篷元帥的寺廟之一,座落於台南市北區和緯路二段372號。這裡成為信徒們祈求神明庇佑的場所,彰顯了天篷元帥在台灣道教信仰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總括而言,天篷元帥作為北極星宿的神明,承載著信仰者對於庇佑和祈福的信念,其神聖的形象在廟宇中得到了合宜的崇拜,成為華人信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天君:道教山門守護神的崇奉之道

王天君,又稱王天靈官、隆恩真君等,是道教中備受崇奉的守護神之一,擁有雷部、火部天將的地位。他在道教信仰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相當於佛門的護法神韋馱菩薩。王天君的信仰歷史悠久,自明清以來,道教宮觀普遍以他為主要的護法神,並在道觀中塑立神像,以示崇敬。

他的信仰源遠流長,被奉為道教的山門守護神,通常在道觀山門處建立王天君的殿堂。信徒進山門後,首先朝拜的便是王天君,以表達對他的敬意。在福建地區,民眾甚至專為王天君興建天將廟,特別祭祀他。他的神誕日在農曆六月的不同日期,各地的道教徒會在這天進行盛大的祭祀儀式。

在中國不同地區,奉祀王天君的廟宇有著各種名稱,例如北京的白雲觀靈官殿。這些廟宇都供奉著王天君的神像,並成為道教信仰的聖地之一。在香港,除了各種廟宇之外,亦有如雲泉仙館、南涌協天宮、青雲觀等地,都以王天君為主要的護法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王天君信仰也在宗教場所以外有所體現,例如每年農曆六月23日的「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寶誕」,在香港的嗇色園道侶會舉辦賀誕科儀,感恩王天君的庇佑。

總括而言,王天君在道教信仰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的崇奉不僅體現在宗教場所中的廟宇,更融入了信徒的日常生活,成為道教信仰的一部分。

馬天君 ─ 神聖火神與戲劇守護者的道教大帝

馬天君,又稱華光大帝、五顯靈官,是中國道教中的神祇,廣受信仰。在《道藏》中的《太上洞玄靈寶五顯觀華光本行妙經》中有詳細的記載,而在道法術數中,相傳有書籍記載著「三十三天華光大帝持劍在此」,以避邪魅。

馬天君被認為是火神的化身,據傳曾以三昧真火燒死鬼王,並以此火煉成三角金磚。他也降伏了風火二神、取得火車、降服火鴉,因此在民間信仰中,馬天君被視為能祈求祛除火災的神明。為了迎接神明的庇佑,民眾常在八、九月時舉行「華光醮」,祈求火災消散。

除了在道教中的地位,馬天君還在佛教、民間信仰中佔有一席之地。在《西遊記》中,唐僧提到「華光菩薩是火焰五光佛的徒弟」,此外,一些佛教寺院也將馬天君視為寺院的伽藍神。

馬天君的神職不僅限於火神,還擁有行業神的身份。在粵劇劇團中,馬天君被尊稱為「馬老師傅」、「華光師傅」,傳說馬天君曾在夢中教導廣東各戲班如何祭祀,避免得罪神靈。由此可見,他成為戲神,是因為在廣東地區的梨園戲班中廣受尊崇。

馬天君,以其神聖的火神身份和對戲劇藝術的守護,深受信徒的崇敬與信仰。

康元帥:仁慈之神,土地的守護者

康元帥,是民間信仰中的神祇之一,傳說他是東嶽大帝十太保之一,名字不詳,父名康衢,母名金氏,生於黃河之濱。康元帥被尊奉為仁聖之神,其仁慈憫生的形象深受百姓崇敬,被稱為“四方謂之能仁”。

據傳,康元帥在黃河河濱成長,展現了極大的仁愛和慈悲。他樂善好施,時常施捨救助貧病之人,甚至連蟲蟻也怕踩死,展現出對生靈的愛護。傳說中,他曾經從老鷹口中救下小鳥,而小鳥則以“長生草”報答他。這樣的神聖行為讓人們尊稱他為“仁聖元帥”。

康元帥的造像常見於左執金斧,右執瓜錘,這是他在神聖使命中的象徵。他的傳說和形象在民間信仰中深受喜愛,被視為土地神的主要守護神明,為眾生帶來祝福和庇佑。

在玄天上帝的“三十六位天將”護法中,康元帥被視為其中之一,與其他三大元帥組成強大的守護隊伍。他的存在象徵著仁愛和慈悲的力量,是眾多民眾祈求庇佑和保護的對象。

康元帥的信仰深植人們心中,他被尊崇為土地神的代表,為人們帶來溫暖與安慰。其故事和神聖形象,成為民間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繼續在眾多信徒中流傳著。

温元帥: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多職神祇與英雄傳說

温元帥,又稱温瓊,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神明,地位崇高,廣受崇拜。他擔任東嶽十太保中的第一太保,同時也是道教護法將神,以及真武大帝屬下的三十六天將之一。這使他的影響力十分龐大,負擔著多重的神職,並被視為驅邪祛惡、保佑平安的神祇。

温元帥的本名為温瓊,亦有稱號為温太保、温天君等。他的神像通常被供奉在廣靈廟或温將軍廟等廟宇,主要分佈在江浙一帶。每年陰曆五月初五,也就是温瓊的誕辰日,信徒們會踴躍前來祈求保佑,並舉行盛大的遊行活動,以祈求鎮邪祛病、免除災禍,寄託著對美好未來的祈願。

在文學形象方面,温元帥的神話故事充滿豐富的人文色彩。根據傳說,温瓊生前為一位不第秀才,因某晚夜讀而得知井水可除疫,最終投井而死,以示心意。後來被封為忠靖王,成為泰山神所部的元帥,供奉的神像面容為藍色,通常被俗稱為温元帥。這個故事反映了温瓊的忠義精神和捨身取義的英雄形象。

在明代神仙小説《封神演義》中,温瓊元帥的形象被改編為“温良”,成為一位助紂為虐的商將,最終在戰鬥中被哪吒與楊戩聯手殺死,並受封為日遊神。這顯示了温元帥在文學作品中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總的來說,温元帥在中國民間信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的故事反映了人們對忠義、勇氣和正義的嚮往,同時也體現了當地文化觀念和神秘傳說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