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篷元帥》:北極星宿神的神聖護法

天篷元帥,道教護法神,擁有著豐富的宗教背景和深厚的信仰歷史。作為北極四聖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北斗星宿,後來被尊奉為星宿神,並格化為北極紫微大帝麾下的部將,負責統理北斗及酆都的神將。

在明清時期,由於《西遊記》的流行,人們誤認豬八戒即為天篷元帥,這種誤解流傳至今。然而,真正的天篷元帥作為北極星宿之神,具有獨特而深奧的神秘性質。

在唐宋時代,天篷元帥的崇拜在民間十分盛行,甚至產生了《天篷神咒》的信仰文化。人們相信,誦念這份神咒可以得到神明的庇佑,達到護身祈福的效果。

台灣連江縣(馬祖群島)莒光鄉田澳境天后宮,是一座供奉天篷元帥的廟宇。這尊神祇的形象呈現為紅面長鬚的武將,左手握拳放於膝上,右手持釘耙,顯示出神聖的武力和庇佑的姿態。這座廟宇不僅是當地信仰的中心,更是民眾祈求平安和幸福的聖地。

其中,台灣的道教玉皇玉聖宮也是供奉天篷元帥的寺廟之一,座落於台南市北區和緯路二段372號。這裡成為信徒們祈求神明庇佑的場所,彰顯了天篷元帥在台灣道教信仰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總括而言,天篷元帥作為北極星宿的神明,承載著信仰者對於庇佑和祈福的信念,其神聖的形象在廟宇中得到了合宜的崇拜,成為華人信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天君:道教山門守護神的崇奉之道

王天君,又稱王天靈官、隆恩真君等,是道教中備受崇奉的守護神之一,擁有雷部、火部天將的地位。他在道教信仰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相當於佛門的護法神韋馱菩薩。王天君的信仰歷史悠久,自明清以來,道教宮觀普遍以他為主要的護法神,並在道觀中塑立神像,以示崇敬。

他的信仰源遠流長,被奉為道教的山門守護神,通常在道觀山門處建立王天君的殿堂。信徒進山門後,首先朝拜的便是王天君,以表達對他的敬意。在福建地區,民眾甚至專為王天君興建天將廟,特別祭祀他。他的神誕日在農曆六月的不同日期,各地的道教徒會在這天進行盛大的祭祀儀式。

在中國不同地區,奉祀王天君的廟宇有著各種名稱,例如北京的白雲觀靈官殿。這些廟宇都供奉著王天君的神像,並成為道教信仰的聖地之一。在香港,除了各種廟宇之外,亦有如雲泉仙館、南涌協天宮、青雲觀等地,都以王天君為主要的護法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王天君信仰也在宗教場所以外有所體現,例如每年農曆六月23日的「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寶誕」,在香港的嗇色園道侶會舉辦賀誕科儀,感恩王天君的庇佑。

總括而言,王天君在道教信仰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的崇奉不僅體現在宗教場所中的廟宇,更融入了信徒的日常生活,成為道教信仰的一部分。

馬天君 ─ 神聖火神與戲劇守護者的道教大帝

馬天君,又稱華光大帝、五顯靈官,是中國道教中的神祇,廣受信仰。在《道藏》中的《太上洞玄靈寶五顯觀華光本行妙經》中有詳細的記載,而在道法術數中,相傳有書籍記載著「三十三天華光大帝持劍在此」,以避邪魅。

馬天君被認為是火神的化身,據傳曾以三昧真火燒死鬼王,並以此火煉成三角金磚。他也降伏了風火二神、取得火車、降服火鴉,因此在民間信仰中,馬天君被視為能祈求祛除火災的神明。為了迎接神明的庇佑,民眾常在八、九月時舉行「華光醮」,祈求火災消散。

除了在道教中的地位,馬天君還在佛教、民間信仰中佔有一席之地。在《西遊記》中,唐僧提到「華光菩薩是火焰五光佛的徒弟」,此外,一些佛教寺院也將馬天君視為寺院的伽藍神。

馬天君的神職不僅限於火神,還擁有行業神的身份。在粵劇劇團中,馬天君被尊稱為「馬老師傅」、「華光師傅」,傳說馬天君曾在夢中教導廣東各戲班如何祭祀,避免得罪神靈。由此可見,他成為戲神,是因為在廣東地區的梨園戲班中廣受尊崇。

馬天君,以其神聖的火神身份和對戲劇藝術的守護,深受信徒的崇敬與信仰。

康元帥:仁慈之神,土地的守護者

康元帥,是民間信仰中的神祇之一,傳說他是東嶽大帝十太保之一,名字不詳,父名康衢,母名金氏,生於黃河之濱。康元帥被尊奉為仁聖之神,其仁慈憫生的形象深受百姓崇敬,被稱為“四方謂之能仁”。

據傳,康元帥在黃河河濱成長,展現了極大的仁愛和慈悲。他樂善好施,時常施捨救助貧病之人,甚至連蟲蟻也怕踩死,展現出對生靈的愛護。傳說中,他曾經從老鷹口中救下小鳥,而小鳥則以“長生草”報答他。這樣的神聖行為讓人們尊稱他為“仁聖元帥”。

康元帥的造像常見於左執金斧,右執瓜錘,這是他在神聖使命中的象徵。他的傳說和形象在民間信仰中深受喜愛,被視為土地神的主要守護神明,為眾生帶來祝福和庇佑。

在玄天上帝的“三十六位天將”護法中,康元帥被視為其中之一,與其他三大元帥組成強大的守護隊伍。他的存在象徵著仁愛和慈悲的力量,是眾多民眾祈求庇佑和保護的對象。

康元帥的信仰深植人們心中,他被尊崇為土地神的代表,為人們帶來溫暖與安慰。其故事和神聖形象,成為民間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繼續在眾多信徒中流傳著。

温元帥: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多職神祇與英雄傳說

温元帥,又稱温瓊,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神明,地位崇高,廣受崇拜。他擔任東嶽十太保中的第一太保,同時也是道教護法將神,以及真武大帝屬下的三十六天將之一。這使他的影響力十分龐大,負擔著多重的神職,並被視為驅邪祛惡、保佑平安的神祇。

温元帥的本名為温瓊,亦有稱號為温太保、温天君等。他的神像通常被供奉在廣靈廟或温將軍廟等廟宇,主要分佈在江浙一帶。每年陰曆五月初五,也就是温瓊的誕辰日,信徒們會踴躍前來祈求保佑,並舉行盛大的遊行活動,以祈求鎮邪祛病、免除災禍,寄託著對美好未來的祈願。

在文學形象方面,温元帥的神話故事充滿豐富的人文色彩。根據傳說,温瓊生前為一位不第秀才,因某晚夜讀而得知井水可除疫,最終投井而死,以示心意。後來被封為忠靖王,成為泰山神所部的元帥,供奉的神像面容為藍色,通常被俗稱為温元帥。這個故事反映了温瓊的忠義精神和捨身取義的英雄形象。

在明代神仙小説《封神演義》中,温瓊元帥的形象被改編為“温良”,成為一位助紂為虐的商將,最終在戰鬥中被哪吒與楊戩聯手殺死,並受封為日遊神。這顯示了温元帥在文學作品中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總的來說,温元帥在中國民間信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的故事反映了人們對忠義、勇氣和正義的嚮往,同時也體現了當地文化觀念和神秘傳說的多樣性。

冥界守護神 玄壇真君趙公明

玄壇真君,俗稱趙公明,為道教中的護法神,亦被視為「武財神」,在民間信仰中享有極高的地位。

據《三教搜神大全》所載,玄壇元帥的真名為趙朗,字公明,出生於終南山。在秦朝時,他隱居山中,勤修道法,功行至圓滿,因而得到玉帝的旨意,被召為神霄副帥。其神職為正一玄壇元帥,是道教中地位崇高的神祇之一。

元帥的形象和履行的職責有著細緻的描述,頭戴鐵冠,手持鐵鞭,象徵著金合水炁之象。面容黑色和鬍鬚代表北炁,跨虎象徵金象。這樣的形象構造意味著他的位階在乾卦,即金合水的位置。元帥的負責事務包括策役三界,巡察五方,提點九州,並擔任直殿大將軍,北極侍御史。他的府邸位於太華西臺,掌管著重要的賞罰之務,包括公平解決冤抑、神助解釋訟糾、平撫生意買賣等。

玄壇元帥在信仰上有廣泛的影響力,被視為神明中的「武財神」。在中國大陸的一些地區,信徒認為他是回族人,禁食豬肉,因此以燒酒和牛肉祭祀,這被稱為「齋玄壇」。

在臺灣,他被尊稱為「玄壇爺」,是當地風俗信仰中的重要神祇之一。每年正月初五,臺灣一些廟宇舉辦「炸玄壇」的活動,信徒以鞭炮對著「玄壇爺」投擲,以求神明的庇佑。這一活動象徵著對玄壇元帥的敬畏和祈禱。

總的來說,玄壇真君趙公明在道教中扮演著冥界守護神的角色,廣受信徒崇敬,並在民間信仰中擁有豐富的神話故事和傳說。

武財神玄壇真君:道教宇宙守護者的神聖化身

《玄壇真君》是道教護法神之一,全名上清如意金輪院正一玄壇趙元帥,通稱玄壇真君或趙公明,俗稱武財神。根據《三教搜神大全》的記載,他姓趙名朗,字公明,是一位來自終南山的修道者。在秦時,他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行深厚,最終被玉帝召為神霄副帥。

玄壇元帥的神職非常重要,他受命策役三界,巡察五方,提點九州,為直殿大將軍,北極侍御史。他的職責包括掌管龍虎玄壇,實行賞罰,處理人間的冤屈和善惡報應。玄壇真君上奉天門之令,服色金合水炁,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象徵金遇水之象。他的形象黑色且有鬍鬚,代表北方炁。此外,他騎虎,象徵金象。元帥上奏玉旨,充正一玄壇元帥,以純一不二的原則為宗旨。

在信仰方面,玄壇真君被視為武財神,被民眾尊奉為神明。在中國大陸風俗中,有人認為他是回族人,不食豬肉,因此以燒酒、牛肉祭祀,稱為「齋玄壇」。而在臺灣,尤其是閩南地區,他被尊稱為「玄壇爺」,信眾會舉辦「炸玄壇」的活動,藉由鞭炮的聲音來溫暖玄壇爺,以求得保佑。這一活動通常在農曆正月或元宵節舉行。

總的來說,《玄壇真君》是一位在道教中地位崇高的神明,以其武財神的身份,被民眾視為祈求保佑、驅除邪惡的信仰對象。他的神職涵蓋了宇宙的方方面面,並在民間信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二郎神》:神秘的水神與多重身份

《二郎神》是中國道教與民間信仰中的一位神祇人物,又稱川主、顯聖二郎真君、二郎真君等,被視為灌江神、昭惠靈顯王等多重身份。他的信仰根源於四川地區,最初與李二郎等人物相關,後來在漫長的發展中,形成了多樣的神話傳說。

起源中,李二郎是秦朝李冰的次子,以協助父親斬殺蛟龍、平定水災而聞名。其信仰起源於唐朝之前的四川地區,並在北宋時期傳播至全國各地。然而,二郎神的形象和神格也受到其他歷史人物和神祇的影響,例如趙昱、鄧遐、謝玄等,形成了多樣的崇拜傳統。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二郎神的信仰不斷豐富和演變。他被視為水神、農神、武神、雷神、酒神、戲神、音樂神、狩獵神、蹴鞠神、兒童保護神等多重身份。他的職掌十分廣泛,包括水利保護、防止水災、農業收成、武力保衛、雷雨驅散、戲劇藝術等多個領域。

有趣的是,二郎神還與祆教的神祇有所聯繫。根據研究,他的形象可能受到波斯祆教風神維施帕卡神的影響,這表現在他的外貌、手持的武器和其他特徵上。

二郎神的信仰在民間十分興盛,不論是農村還是都市,都有其廟宇和香火。宋朝時期,二郎神被納入朝廷祀典,詔修神保觀,成為正統的官方神靈,享有王爵之尊,並在歷代中受到尊崇。

總的來說,《二郎神》的信仰源遠流長,其神秘的身份和多重職掌為中國民間信仰和文化帶來了豐富的元素。這位神祇的形象和傳說,不僅反映了當地人民對水利、農業、武力等方面的崇拜,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信仰體系中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青山靈安尊王:福建守護神在臺灣的傳承與擴展

青山靈安尊王,又稱青山王或靈安尊王,是福建泉州三邑惠安縣青山的守護神。這位神祇除了原有山神和行政神的神格外,還擁有司法神的職能。祂的神誕在農曆十月廿三,通常在此之前就有暖壽典禮,同時祂經常參與出巡、暗訪等活動,主要目的是審視轄區的善惡,緝捕惡鬼凶神。

青山王信仰在臺灣得到擴展,尤其以臺北市的艋舺青山宮最為著名。根據日本學者鈴木清一郎的觀察,《臺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一書中指出青山王在代天巡狩方面的職能與王爺信仰有所關聯。泉州三邑移民在臺灣的開墾帶動了青山王信仰的擴大,使其成為當地一個重要的神明。

根據傳說,青山王的起源有兩種版本。一說是東漢、三國時代孫吳將領張悃,因為正直廉潔、智勇雙全而受到當地人的愛戴。張悃死後,每年春秋都有祭祀儀式,並在新官上任時備牲醴致祭,祈求民安物阜。另一說是五代十國「閩國」的將軍張悃,他在青山附近紮寨防備海盜,死後屢屢顯靈,因而被稱為「青山王」。

在臺灣艋舺,傳說青山王曾在日治時期的聲色場所附近顯靈,每次黃昏之際,當風塵女郎開始招攬客人時,青山王就在此時顯靈,嚇得那些女郎紛紛避走。

《廣澤尊王》:南安守護神的神聖傳說

廣澤尊王,又稱保安廣澤尊王、郭聖王,本名郭忠福,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一位神明,具有翹右腿、垂左腿的獨特形象。生前是五代時期福建南安的一位牧童,後來蛻化成神,成為南安當地的鄉土守護神,並在清代獲得官方敕封。

郭忠福的孝順和善良讓他在生前就被當地人敬仰。他在福建南安放羊,總是思念雙親,並在清溪放羊時得知父親未得安葬,於是找到合適的地點安葬,顯示他的孝順和愛護家人。另一版本則說郭忠福在楊家放羊時,得知母親選擇「萬代封侯」的命運,因而得知安葬之地。這段故事體現了他對父母的愛戴和順應天命的品德。

在十六歲時,郭忠福帶著葫蘆和佛經登上郭山山頂,坐在古藤樹上。他的神聖體現在玩伴看到他盤坐、面色通紅的情景。此後,他的塑像通常呈現盤右腿、垂左腿的特殊形象,因為在當地的傳說中,他的母親曾經伸手拉他的左腿。

郭忠福在逝世後經常在夢中顯靈,因此當地人在郭山上為他建立了將軍祠。宋代時,他顯靈保護鄉里免受土匪侵擾,並在大雨中化身為白衣騎白馬的神將,引誘匪賊渡河而獲得勝利。宋室感念他的功績,先後三次對他進行官方的敕封。清代時,他更頻繁地顯靈,包括平定叛亂、消防災等奇蹟,也獲得了保安的封號,全名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

廣澤尊王的傳說還牽涉到他的家庭生活。他與一位黃姓女子許嫁,後來傳說中的妙應仙妃即為這位女子。傳說中,妙應仙妃走進郭將軍廟後突然仙逝,成為郭將軍的神妻。此外,他還有十三太保,是他與妙應仙妃的十三個兒子或是他的分身。

綜合上述,廣澤尊王信仰在南安地區根深蒂固,其神聖傳說融合了孝順、英勇、聖靈的元素,成為當地人心目中的信仰中心,並隨著移民遷徙而傳播到台灣、香港和東南亞等地,廣泛影響著眾多信徒。